人潮洶湧的免費鑒定會上,有人堅稱自己用的普通拐杖是名貴黃花
山水畫梨;金錢面前,專家頻頻失節,只要收錢即可隨意開具鑒定證書;廉價地攤貨搖身一變成“古董”,而後販賣給不懂行的人;拍賣“拍假”、“假拍”,幾成公開的秘密……收藏亂像,不一而足。
收藏,最值錢的是眼力,最需要的是耐心。但絕大多數收藏者既沒有眼力,又缺乏耐心,卻夢想一朝撿漏。被稱為“藏界深喉”的學者吳樹曾說,“95%的人用95%的錢買了95%的贗品。”
電視劇《人生幾度秋涼》中,尚珍閣老掌櫃一生的積蓄與聲譽毀於一張打眼的假畫後,對學徒痛心地說:“利字在心頭,眼睛就被蒙上了一層霧。”但許多大眾媒體卻在用各種關於天價拍賣、一夜暴富的報道助長社會的功利心:熒屏上,一個小碗小罐,動輒數百萬元、上千萬元,雖然也有掄錘打假的,但渲染後的爆炸式的財富獲取方式仍刺激著普通人的神經。
其實,呈現在人們面前的繁華往往是片面的,熒屏上的一家歡喜,必然伴隨著熒屏背後成千上萬家的哀愁。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本應是文明一脈相傳的繼承與發揚,
畫是修身養性的情趣與寄托,而過分渲染藏品的經濟價值,卻使本該彌足珍貴的藏品的文化內涵被忽略。
如果僅為財富和投資而藏
油畫,收藏便失去了它的本意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